學習中國茶藝,泡茶近20年.除了工作,旅遊在外,幾乎每天晚上都在泡茶.因為茶的關係,和家人多了一個閑聊的話題.也因為泡茶,和朋友多了一道溝通的橋樑.伴隨自己的茶具之中,一组三式的茶壺已經換了三套了, 每隻茶壺,經過茶水的洗滌沉澱,和用心的擦拭都變得光澤亮麗,聲音清脆.就只是茶盛,酒精爐和熱水鍋伴自己一路走來,從沒被替換. 熱水鍋被一層厚厚的氧化物覆蓋著,鍋口開始長出鐵銹般的物質.一個在泡茶過程中無可或缺但價格便廉宜的鉄製熱水鍋在竟然被忽略了.日常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不也是忽略了很多重要卻不起眼的東西嗎?我們感覺飢餓的時候,懂得果腹;寒冷的時候懂得取暖,那麼當我們自己迷惑,感到精神貧乏的時候,我們是否也知道怎麼做呢?
近些年來,營養學,生物科技的發達,人們已經開始知道甚麼食物真正對人體有益.甚至對針對人體的特定表現目的,而研究出特定的輔助食物. 但我們是否也同時對精神上的食物有所認識?是否也懂得對於思想本身的輔助而選擇特定的讀物嗎?
對於營養學,食物本身有宏觀營養素和微觀營養素;那麼讀物本身就可以大略分為硬性讀物和軟性讀物.硬性的讀物,以哲學為首,然後就是邏輯學; 哲學被稱為所有知識之父,也就是對於所有知識本身的探討,邏輯學是哲學的其中一項後續延伸,它對所有知識的研究有著深遠的影響;換句話說,無法通過邏輯學考驗的知識不能成為真正的知識.人們就是需要這些硬知識來思考辯解出哪些是真正的道理,哪些其實不過是似是而非,誤導群眾的偽學識.
軟性的讀物是陶冶心靈的根本,包括詩詞,散文,小說,等等.如果用人體解剖學來比喻,硬性的知識是建立人類架構的骨骼,而軟性的讀物就是我們的肌肉與皮膚.人與人之間的表徵就看這”肌肉”的建立多少了.古人說,三日無書,面目可憎;可想而知,閱讀,對於知識行為的影響是多麼的嚴重.一個精神飽滿,堅定不疑惑的人,在眼神,言行,舉止上都會不經意的流露出修養和操守的魅力.
學茶修行的時候,師父就是這麼規定我們同時閱讀的軟性和硬性的讀物.雖然當時痛苦萬分,總是在埋怨說文章很長,很難讀; 但”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但晉.陶潛《五柳先生傳》).讀不懂的當下,不表示多余,不表示沒有用.可能就在多年後的一天,就會頓時開悟也說不定.
當我們的生理開始,甚至已經成熟了,我們的心理呢?我們是否吸收了足夠的知識養分,讓我們的心靈同時充分的成長?面對社會中種種謊言,我們是否有能力一一拆解他們的西洋鏡? 閱讀和學習,不是學生的功課更不只是茶餘飯後的消遣活動.閱讀應該像飲食般不間斷,同時還要選擇當時候適合的.
願大家閱讀愉快,快樂成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