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營養學,生物科技的發達,人們已經開始知道甚麼食物真正對人體有益.甚至對針對人體的特定表現目的,而研究出特定的輔助食物. 但我們是否也同時對精神上的食物有所認識?是否也懂得對於思想本身的輔助而選擇特定的讀物嗎?
對於營養學,食物本身有宏觀營養素和微觀營養素;那麼讀物本身就可以大略分為硬性讀物和軟性讀物.硬性的讀物,以哲學為首,然後就是邏輯學; 哲學被稱為所有知識之父,也就是對於所有知識本身的探討,邏輯學是哲學的其中一項後續延伸,它對所有知識的研究有著深遠的影響;換句話說,無法通過邏輯學考驗的知識不能成為真正的知識.人們就是需要這些硬知識來思考辯解出哪些是真正的道理,哪些其實不過是似是而非,誤導群眾的偽學識.
軟性的讀物是陶冶心靈的根本,包括詩詞,散文,小說,等等.如果用人體解剖學來比喻,硬性的知識是建立人類架構的骨骼,而軟性的讀物就是我們的肌肉與皮膚.人與人之間的表徵就看這”肌肉”的建立多少了.古人說,三日無書,面目可憎;可想而知,閱讀,對於知識行為的影響是多麼的嚴重.一個精神飽滿,堅定不疑惑的人,在眼神,言行,舉止上都會不經意的流露出修養和操守的魅力.
學茶修行的時候,師父就是這麼規定我們同時閱讀的軟性和硬性的讀物.雖然當時痛苦萬分,總是在埋怨說文章很長,很難讀; 但”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但晉.陶潛《五柳先生傳》).讀不懂的當下,不表示多余,不表示沒有用.可能就在多年後的一天,就會頓時開悟也說不定.
當我們的生理開始,甚至已經成熟了,我們的心理呢?我們是否吸收了足夠的知識養分,讓我們的心靈同時充分的成長?面對社會中種種謊言,我們是否有能力一一拆解他們的西洋鏡? 閱讀和學習,不是學生的功課更不只是茶餘飯後的消遣活動.閱讀應該像飲食般不間斷,同時還要選擇當時候適合的.
願大家閱讀愉快,快樂成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