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日 星期四

嚴謹的態度對待知識與人類

一直以來我們都覺得知識是理所當然的,是直接從書本裡得到的,直到當年在修讀學士學位的時候才發現,做學問真的是不簡單的事。教授的講課之後,都會列下一大堆的閱讀清單,有哪些參考書,哪些文獻需要參考。然後就會要我們寫閱讀報告,或者回答教授所留下的問題,輕輕楚楚的寫下自己在哪本書,看到哪一段,出自哪一個作者,一點都不可以馬虎。而且別以為輕輕抄一兩句在自己的報告文章裡教授不會發現;這些讓我們搖頭苦嘆的枯燥乏味文獻對教授來說確實滾瓜爛熟的,任何一個角落的一句話都逃不過他的“法眼”。對於這樣的嚴謹治學態度,我們都深感驚訝,同時也漸漸的養成嚴謹的學習習慣。

後來上社會學,市場學,統計學的課,開始接觸所謂的心理學實驗,市場調查,統計數字等等,同樣的治學態度也發揮在這些實驗和調查上。從控制因素(control factors)到變化因素(variable factors),到如何選擇進行抽樣都經過嚴格的把關和強力的依據。
就在我學習這些嚴謹的方法或方法論的時候,我在一份報章看到一群十多歲的年輕人,因為想要探討時下人們的愛心到達什麼程度,於是假扮成被壞人騙完錢財流落街頭的可憐人,然後一個接一個接觸路人,向他們求救,討錢,看看路人的反應;而且在遠處,有個攝影機以長鏡頭拍攝整個過程。最後,一篇關於“人性”的市場調查被報章圖文並茂的刊登出來。

我當時一陣驚訝,這是一個怎樣的市場調查啊?如何做抽樣?根據什麼學術理論規劃的調查?而且十多歲的年輕小妹妹在十多年前的大家購物廣場前面遊蕩接觸路人,那是個多麼危險的嘗試,有什麼安全措施是被預計防範好的?這樣的調查和嘗試,頂多不是一個譁眾取寵的活動兼報導而已。

這群少年人是誰?當年他們就是一群熱愛寫作的年輕人,來自一家報館;這家報館就是現在被人踢爆抄襲社評的同一家報館。對於嚴謹的態度對待知識這點上,應該可以從早年看到端倪。現在抄襲事件爆發,責備追究起來,不應該是由一個猶豫病人去承擔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