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6日 星期二

懂得多種語言是否一種優勢

前言
在馬來西亞成長的華人,有兩種現象,一就如海外大部分的華人一樣,被當地的教育同化,只講英語,使用英文;或者只懂得使用當地的語文;二就是懂得使用多種不同的語言和方言。在大部分的華人家庭裡,父母可能來自不同的籍貫,於是耳濡目染的情況下,小朋友或多或少都對兩種方言熟悉甚至朗朗上口。接著就是華語和中文;父母一般上都不會放棄讓孩子學些中文的機會,除了早期祖先的根本的認知,到目前中國經濟的崛起,都一再的讓華人父母堅持著這份執著。然後便是國家擬定的語言方針,馬來文被規定為官方語言,教育裡的必修科目。孩子在成長過程裡,方言,中文到小學開始的馬來文已經是大約四種溝通語言。緊接著就是所謂的世界語,英文。馬來西亞的小朋友從出世到12年的教育過程裡需要經歷兩種非正式的語言教育,再來三種正式的語言教育。於是當馬來西亞華人有機會到了中國和台灣兩個地方的時候,當地人民就似乎有種不可思議的驚訝。然後稱讚馬來西亞華人是語言天才,有能力縱橫世界各語系的國家,可以大展拳腳發揮不可多得的影響力。

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擯除馬來西亞的各種政治方針和對待,馬來西亞華人真的有影響力,甚至稱霸世界? 為什麼目前的資訊發達情況下,我們除了看見某些馬來西亞華人在世界發光發熱的情況的同時,為什麼大部分是接受多語系訓練的馬來西亞華人依舊是默默無聞?關鍵就在語言雖然是重要因素但並非唯一或絕對因素。


重要因素和絕對因素
森林大火的發生是什麼造成的呢?天氣的乾旱,還是遊客的煙蒂?答案都是;天氣的乾旱是重要因素,遊客的煙蒂是絕對因素。語言在溝通上是重要的,因為要確保雙方都可以在溝通過程中了解並知道對方的表達內容。但溝通過程裡內容裡可能牽涉到廣泛甚至深入的探討。如果只懂的語言卻沒有針對課題的認識,不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缺乏分析和結論的能力。這就讓溝通流於表面,也就缺乏真正掌握機會的能力。同樣的,如果見解獨到,分析深入,攝人心弦的談話內容。就算是語言不通,卻同時會有翻譯的協助下進行溝通。


學習媒介和溝通語言
學習的過程是漫長的,甚至有所謂的學習曲線 (learning curve)來表達學習過程中所需要的時間和努力。小朋友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裡不只是針對語言而已,教育建議還需針對美,智,德,體,群的五育並重的原則,小朋友的時間和體力都有限,如果只針對語言,或者大部分都只在語言的培訓,那麼就不免顧此失彼了。更何況,學習的媒介需要先鎖定一種語言,遇上一些專有名詞就無需多翻幾本不同語言的詞典,而比別人花費更多時間和力氣了。這點可以從很多單一語言教育的家庭裡可以發現,只要小朋友先學一種自己最舒適的語言(通常是母語或父母認定的第一語言),然後開始學習其他的知識,他們在學習的過程裡會比較快樂和輕鬆,當然吸收也會比較快了。相反的,如果同時需要學習多種語文的小朋友,對於其他知識的掌握,可能都會有所限制。


少數與多數
能夠掌握多種語言的人畢竟只是少數,從凡夫俗子到高官顯要,可以隨時轉換語言溝通的到底有多少位?嚴謹的態度來看,語言的掌握標準在看,聽和寫。英文,華文,馬來文;看得懂,聽得明白,寫得出來的馬來西亞華人到底有多少,想想看就不免覺得精通三語的高帽子似乎戴得有些虛偽。能夠朗朗上口幾句和鸚鵡學話沒什麼分別。多重語言學習無形中扼殺了其他的學習機會,學子們缺乏分析能力,邏輯的批判等等,這些都無法單純的從單子和文法裡學習得到。


結論
環球化之下,世界溝通的橋樑已經達成,語言不再只是交流的目的,它還是身份的構成。你是多種語言的化身,也可能什麼都不是。掌握知識內涵比懂得知識內容來得更重要也更急切,因為知識已經變得更流通,更快,更容易。懂得多種語言不再是種優勢也不該是一項優越心理。相反的,可能會讓自己流於文字遊戲的表面。

轉載:http://thewalllemur.wordpress.com/2012/03/05/%e6%87%82%e5%be%97%e5%a4%9a%e7%a8%ae%e8%aa%9e%e8%a8%80%e6%98%af%e5%90%a6%e4%b8%80%e7%a8%ae%e5%84%aa%e5%8b%a2-%e9%bb%83%e5%af%b6%e6%85%b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